强体  修身  崇善  尚美  
首页 williamhill威廉希尔网址 新闻公告 党群工作 教学科研 学生工作 一流课程 招生就业 体育竞赛 资料下载 学院动态
回首峥嵘岁月 缅怀革命先烈
发布:admin  2014/09/30  阅读:

回首峥嵘岁月 缅怀革命先烈

 

 达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战争时期,十余万巴山儿女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和极大牺牲,数千名革命先烈长眠在达州红军烈士陵园。

红色热土十万巴山儿女投身革命

上世纪20年代,吴玉章、陈毅先后来到达州(原达县),宣传马列主义,播下革命火种;王维舟(宣汉人)率领共产主义小组来到达县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唤起了达县人民的觉醒。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戴治安、张鲤庭、张爱萍、魏传统等一批进步青年学生组织成立革命文学会烂漫社等社团,发行《烂漫旬刊》及各种进步报刊,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新思想。1928年春,达县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达县特别支部在蒲家镇诞生。同年秋,杨仲明、戴治安、张鲤庭、张爱萍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绥定县(原达县)委员会。从此,达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310月,在川东游击军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配合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发起宣达战役(现宣汉县、达川区、通川区、万源市及重庆市城口县),攻占了达城,建立了达县苏维埃政权,使达县成为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张爱萍、魏传统、王文模等驰骋沙场的将军先后从这里踏上革命征途,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开国元勋都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屡建奇功,有十余万巴山儿女参加了红军,先后有数万人壮烈牺牲。

抗日战争爆发后,达县人民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组织成立了大众话剧社达县学生抗日救亡宣传团抗日建国歌咏团等,奔赴城乡巡回演出抗日歌曲、剧目,宣传抗日救亡,鼓舞民众斗志。陈孟汀、张灿明、刘超、刘勉、刘万华等一大批热血青年纷纷奔赴延安,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最前线,刘万华、向此明、许元寿等一大批优秀的巴山儿女血洒疆场。

解放战争时期,达县人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丁、抗粮、抗捐斗争,积极参与虎南二月暴动和渠县龙潭起义,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彭立人、荣世政、冉思源、周显涛等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在黑暗即将破晓的前夜英勇就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达县又涌现出了硬骨头连长赵相铁(一等功臣)、抗洪英雄肖昭灿(一等功臣),舍己救人的胡永东,忠于职守勇斗歹徒的刘照东等革命烈士。

在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一大批优秀的巴山儿女谱写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彭龙伯: “割肱救母”走上革命道路

彭龙伯原名彭桂佳,又名彭真(中央苏区用名),是我党我军医疗卫生事业的先驱。19041120,彭龙伯出生在原达县映山场向家寨的一个书香门弟。彭龙伯15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心脏病卧床不起。彭龙伯救母心切,效仿古人割肱救母之法,悄悄割下自己左膀最丰满的一块肌肉作药引子,并亲自煎熬侍候母亲,但其母亲的病仍日趋恶化。彭龙伯便立志学医,以解救母亲及贫穷的乡亲们。

1922年,彭龙伯考入上海南洋医科大学,一边刻苦学习一边积极参加革命斗争。1926年,他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一二事变后,他考入日本某医学院学习。在党组织安排下,他于1928年秋返回上海从事革命活动,以上海丰根诊所行医的身份为掩护,在白色恐怖下进行党的地下联络工作。后来,他受党的派遣去苏联莫斯科深造医学,1931年春学成回国,被派遣到中央苏区工作,在闽、粤、赣军区红军医院先后任医生、医务主任,是红军医院首屈一指的医生,并负责领导干部的医疗保健工作,曾给彭德怀、陈毅、聂荣臻等领导看过病。19329月,彭龙伯担任第一所红军军医学校(现中国医科大学前身)校长。

19336月,彭龙伯任红一方面军卫生部部长,同年12月调任红军总卫生部保健局局长,1934年秋调总政治部为王稼祥主任治伤,并随王稼祥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6月,彭龙伯回总卫生部任保健局局长。红军长征到达川西安兴县灵关镇时,总卫生部在镇南山沟一户农家开会研究长征中的医疗救护问题时,彭龙伯在途中被敌机扔下的炸弹击中,弹片从正前方射入胸部割断的主动脉,不幸光荣牺牲。

19879月下旬,原达县烈士陵园派人员将彭龙伯的遗骨从宝兴县灵关镇迁回达州,安放在烈士陵园的烈士骨灰堂内,以慰先烈在天之灵。

1988年底,原达县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首次展出彭龙伯烈士的泥塑胸像。

戴治安:中共达县最早的蒲家党支部书记

戴治安原名戴绍尧,1894年出生于通川区(原达县)蒲家场戴家沟一教书先生家。1920年,在苏俄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下,戴治安为进一步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前往上海学习社会科学。

1921年秋,戴治安返回家乡,任达县教育局视学兼设在蒲家场的县立第五高级小学校长。在川陕边防督办刘存厚眼皮下,他拒不悬挂五色国旗和北洋军阀头像,在学校礼堂悬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孙中山画像。他关心国事,主张身心自由、废除体罚学生,组织夜校读书会,汇集同学张爱萍、魏传统和联中学生杨超以及进步青年反对封建礼教、放足、剪辫、不穿耳,争取婚姻自由,走上街头、乡场演文明戏,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革命运动如巴山红杜鹃,蓬勃发展。蒲家场精英荟萃,故一时有小上海之称。

1926年秋,戴治安在达县中学与进步学生张端绪(张爱萍)、魏传统等成立烂漫社,编印《烂漫旬刊》等进步刊物。随后,他又秘密组织成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吸收积极分子入团。1927年秋,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1928年春,戴治安组织建立了达县最早的党组织——中共达县地下党蒲家场支部,并担任书记,利用特殊身份,先后介绍陈慕勤、龚荣美、张爱萍等师生入党,领导农民抗租、抗粮。同年6月,他又担任中共达县县委委员,组织开展工农和学生运动,最早建立了魏家山游击队,与敌人展开斗争。

1929年,军阀刘存厚密令杀尽戴治安、张鲤庭、张爱萍等革命者和进步人士,戴治安被迫转移至重庆。1930年夏,因为叛徒告密,他不幸被捕入狱。

19338月,经党组织多方营救,戴治安重获自由,经旅渝同乡会联名保释就医返回家乡。193465,戴治安狱伤复发,不幸逝世。

张鲤庭:最早的新文化运动发起人之一

张鲤庭(1887-1933年),又名张世燮,达州市通川区大北街人,是达县早年新文化运动发起人之一。1919年夏,五四运动席卷全国,张鲤庭发动各校学生深入达县城乡宣传讲演,抵制日货,声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罪行。1921年,张鲤庭以达县县立第五高级小学、达县县立中学、达城箭亭子开明小学等校为据点,在学生中成立青年读书会,传播革命思想。

1927“4·12”反革命大屠杀后,张鲤庭与戴治安、牟永正、赵孟明、李冰如等在达城组织成立中山青年团,组织进步学生进行革命宣传,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春,张鲤庭在达县城组建了城内支部,并担任支部负责人。这年秋,中共达县县委成立,他任县委委员、宣传部长,负责城区的工运和学运工作。

193310月,李先念等率领红四方面军30军解放达县时,张鲤庭积极配合红军,接受红军分配的任务,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同年11月,张鲤庭随红军转移到宣汉双河场,不久就被张国焘的倾错误路线所害。时年46岁。

牟永大:受尽酷刑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

牟永大又名牟蕉联,1905年出生于原达县蒲家场的一个小康之家。1923年,牟永大赴上海求学。次年经兄引荐,考入南京法政学院学习。1925年,牟永大去上海途中,经陈树人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闸北、吴淞一带从事革命活动。

1926年,由于叛徒告密,牟永大逃离上海回到四川,在达县县立第五高级小学教书,与兄弟牟永正、江仁安、赵孟明等进步教师,秘密从事农民运动,发展共青团组织,积极宣传共产主义。1928年,他以教书为掩护,与兄弟牟永正一起,负责搜集敌人的情报,并在蒲家场一带积极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抗捐抗租,开办夜校向农民宣传革命。1929年底,牟永大遭到军阀刘存厚的通缉,转移到成都继续从事党的地下活动。

1933年,牟永大奉中共川陕省委指示返回达县,坚持敌后斗争,在达县政府作助理员,与他人一起秘密组织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绿衣社,为川陕苏区侦察敌情,传递情报,筹集武器弹药。

19346月,国民党军范绍增部副师长罗君彤以曾任川陕省苏维埃副主席的罪名将牟永大逮捕入狱。在狱中,牟永大受尽了敌人坐老虎凳吊鸭儿凫水烧八筒花等酷刑,但他都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敌人又将装有炉火的铁皮洋油桶捆在他身上,一边煽火,一边审讯。敌人酷刑用尽,仍然一无所获,便决定将他处决。

1935126,罗君彤亲自提审牟永大,叫他跪下,他立而不跪,并大吼:你的末日也快到了!随即被罗亲手枪杀于达城南门河坝,年仅30岁。临刑前,牟永大的亲属用30块银元买通狱卒,请人为他拍了照。这张戴着脚镣手铐,一副铮铮铁骨、从容赴难的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的照片,成为珍贵的革命传统教育的教材,在达县、在大巴山各地展出。

赵明恩:敌人川陕会剿未果却被叛徒杀害

1910年,赵明恩出生在原达县蒲家场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秋,他受党组织派遣,到宣汉县王家场英灵小学,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1930年春,任中共达县蒲家场党支部书记,创办农民夜校,组织农会,开展农民运动。

1931九一八事变后,赵明恩积极领导群众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193310月,红四方面军解放达县,他被解救出狱,任蒲家乡苏维埃主席。193311月任中共绥定道委秘书长,后调到红三十三军作宣传工作。在反击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中,调回中共绥定道委任秘书长、宣传部长。

19351月,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他奉命与刘子才率红31军部分战士在旺苍组建巴山游击队(后扩编为独立师),并任巴山游击队宣传部长。19366月游击队整编,他任营长兼党支部书记,在南江县北部建立游击根据地,多次粉碎川陕两省军阀部队和胡宗南军队的围剿。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领导游击队在大巴山腹地坚持了五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1938年秋,国民党调集川陕两省军队7000余人,对巴山游击队实行围剿(即川陕会剿)。19403月,游击队遭强敌四面包围,赵明恩率游击队转战到碑坝(今陕西省南郑县),不幸被叛徒杀害,年仅30岁。

   赵相铁: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硬骨头连长”  

赵相铁(1947-1979年),达县石梯乡赵家坪人,1965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1976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三九八部队七五分队连长,他工作积极作风过硬,是全军出名的铁连长,被军区树立为学雷锋积极分子

19792月,赵相铁所在部队奉命到中越边境参加自卫反击战。34,赵相铁接到攻打六零七高地的任务,他身先士卒,亲率一个班到敌方前沿侦察敌情,并果断指挥部队兵分两路围攻山坡上的敌人,敌人被打得狼狈逃窜。在战火弥漫中,赵相铁胸部、腿脚受了重伤,卫生员要送他下阵地去进行救护,他坚持不肯,咬牙从地上爬了起来。他刚走出几米远,敌人的一发炮弹又炸断了他的右腿,他仍顽强地指挥战斗。正当他爬向副营长跟前汇报战况时,敌人的又一发炮弹在他们跟前爆炸,赵相铁右臂被炸断,腰部受伤,生命垂危。三机连副连长赶到时,坚决要将赵相铁送下阵地,赵相铁却说:不要管我,消灭敌人,你代我指挥战斗,这是原则!并仍紧握钢枪,挣扎着扑向敌方阵地,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赵相铁牺牲后,全连荣获集体二等功,军区党委为他追记了一等功。

达州红军烈士陵园的变迁与发展  

据了解,为缅怀先烈启迪后人,原达县人民政府于1958年兴建了达县革命烈士陵园,后因区划调整更名为通川区烈士陵园。20136月,经省政府批准,通川区烈士陵园更名为达州红军烈士陵园。

达州红军烈士陵园原占地面积23916平方米,建有烈士事迹陈列馆1幢(展面800平方米),革命烈士纪念碑1座(镌刻有各革命历史时期达州籍烈士4012人),烈士墓(含无名烈士墓)760座,收集整理有烈士个人资料240余份,各种照片(图片)2720余张,烈士遗物200余件,文物35件(其中2级文物1件、3级文物34件)。达州红军烈士陵园是四川省第六批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也是我市惟一一所综合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烈士事迹的陵园,达州城区开展纪念革命烈士活动、缅怀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教育的重要场所。

据了解,达州红军烈士陵园目前正在进行全面规划设计,规划面积达140余亩,拟建成国家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最近新闻
ALL NEWS
Copyright 2024 Williamhill威廉希尔(中文)官方网站-欢迎光临 All Right reserved
地址:中国.四川.达州.通川区塔石路519号
最佳浏览分辨率:1920*1080  后台管理